大導演Martin Scorsese依據日本作家遠藤周作在1966年出版的小說《沈默》改編的電影,在沒上片之前,因為大部份景色是在台灣拍攝,因此引起許多期待,可是看過電影後才發現,無論在哪裡拍,可能都幫不上導演的忙。

moviereview_silence_010517_image3.jpg

影片背景為17世紀,兩位葡萄牙神父,為了要打破師長叛教傳言,尋求真相,不惜親身東渡日本,來到這鄉野沼澤之地尋找導師,同時傳播福音。然而17世紀的日本以極端手段鎮壓基督徒,死刑冷血殘酷,這兩位神父備受考驗,是該識時務,放棄信仰,拯救鄉民?還是該堅持到底,以死明志?面對上帝無盡的「沉默」,信仰到底在哪裡?

Silence-02197-960x0-c-default.jpg

這麼深刻的主題,拍了2小時40分鐘,但是看到一半就想起身走人,可見對大導演的信仰不夠,堅持看完另一半,是因為在台灣拍的。

 

最大的敗筆,應該是來自演員。最重要的腳色是神父Rodrigues,由Andrew Garfiled主演,他稚氣未脫,一個具有衝突掙扎的腳色,被他演來像個負氣的大學生。不是說他演得不好(他看起來已經很努力了),而是型貌不對,完全不具自我掙扎的說服力。寫到這裡忽然想到,如果是Eddie Redmayne來演的話,一定就不一樣了。

 

其次是吉次郎這個日本角色,我們看到他反覆的背叛與懺悔…背叛與懺悔,但是在這位演員(窪塚洋介)身上,並沒有感受到那種懦弱的卑微,可憐又可恨的個性,反而是無論背叛或懺悔,看起來都一樣。

 

電影中的幾位配角倒是很稱職,Liam Neeson,飾演日本翻譯的淺野忠信,以及笑面虎的一成尾形,都發揮得恰如其分,多少挽回了這部片子的價值。

silence.jpg

Silence-Tadanobu-Asano.jpg

除了演員外,內容的進行,乏善可陳。其實《沉默》的題材很好,自古以來宗教不斷遭受迫害,歷史上比比皆是,日本也沒有多大不同,不過是處死的手法新鮮一些。電影的重點是在面對上帝的「沉默」之下,信心的動搖、衝突、與掙扎……可惜的是,我們只看到主角平淡的自述,沒有更深的省思,也就使得迫害淪為表面。

 

看到許多對這部片子背景的報導,才知道大導演花了近30年的時間,在各方支持下,完成了他心中「宗教三部曲」的最後一部(其他兩部是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 以及Kundun)。

 

那麼在擁有資源,擁有時間,擁有熱情的情況下,拍出這樣一部電影,讓人想起李安的《比利林恩中場戰事》,同樣是技術一流,題材深刻,但是內容平平的大導演之作,不禁懷疑,這是怎麼了?

 

arrow
arrow

    傅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